- 目 录 -
- 01
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产品以碗类居多,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为“建盏”。两宋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为时尚。建盏造型简约,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其黑色釉面最适宜衬托茶沫的白色,是审美与实用的一种自然结合,故被认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风靡。受此影响,周边地区窑场纷纷仿烧建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集群,并广销海外,促进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精心遴选了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同时展出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展览分“古韵悠长”“啜英咀华”“星河流转”“匠心独运”“薪火相传”五个单元,从考古发现、文化内涵、艺术风韵、工艺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发展等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示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创造。
“一盏一世界”,欢迎跟随展览走进建盏的广阔天地中,领略土与火锻造出的璀璨文明。
展览时间:2024年6月27日开展对公众展出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
- 02
数说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一方面,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情操;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则处处展现着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证了今天濒
展览时间:2023年5月30日开展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
- 03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
中华文化绵延5000余年,既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又开放包容、博大精深,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览,试图通过馆藏的236件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品,勾勒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历程,系统展示不同地区佛造像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助力中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8日开展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3展厅
- 04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
石窟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就翻越高山,穿过大漠,沿着商旅古道,经西域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大批独具中国特色和艺术魅力的石窟艺术明珠。这些美轮美奂的壁画和造像,犹如佛陀散落的朵朵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9日开展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侧三层平台及环廊
- 05
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
古琴,又称“琴”“瑶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伏羲氏或神农氏作琴,本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而定为七弦,至东汉时期基本定型,唐宋以降更为完善。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承载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意义。琴为“八音”之一,被用于沟通天人的坛庙祭祀礼乐以及和乐众宾的朝廷雅乐中;琴更是士人修身养性、抒情达志的凭依,被誉为
展览时间:2023.11.28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钟粹宫
- 06
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
中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文化传播与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我们习惯把它称为“文明之母”。明清之际,是雕版印刷大放异彩、全面普及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清内府以雄厚的人才与物力为后盾,使刻书成为宣扬国力的媒介。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为后世留下大量精美的典籍。
展览时间:2023.10.30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
- 07
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
展览时间: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
- 08
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
蔡超先生是当今江西美术界的优秀代表,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蔡先生年幼因病致残,却藉钢铁般的坚毅踏上艺术征途,笔耕不辍数十载,造诣日益精进,终以广阔的审美视野、敏锐的审美感受与独树一帜的审美表达,为丰富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风貌作出了贡献。
蔡先生是中国画工业题材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他率先以水墨语言去把握当代工业脉搏,于人与机器的碰撞、钢铁与水墨的交融中,上下求索,寻找合适的艺术语言配方。《吊装》便是其追索的结晶,仿佛一首工业时代的赞美诗,生动吟唱人与机器共鸣中现代工业的力量,让观者在水墨的氤氲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大国制造的崛起和时代前进步伐的强劲律动。
但蔡先生的创作触角并未局限于此,他的艺术世界极为丰富。如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代表作连环画《方志敏》《黄洋界保卫战》,便以画笔重现往昔的热血与豪情,带领观者穿梭于历史的烽火硝烟之中。蔡先生也对传统、对古典进行诠释,让观者通过其笔墨意象溯逆时光长河,与古对话。他还大胆地尝试将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科围于一炉,在突破边界的同时酝酿出新的境界。近十余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蔡先生的创作领域更为广袤,一系列佳作恰似深情的颂歌,蕴藏着他对民族、对国家、对未来那深沉似海、炽热若火、真挚如一的深情厚意。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蔡先生的艺术历经数次变革,每每收获主题思想的升华,艺术表现的蜕变以及笔墨语言的焕新。而他,一直都是时代精神的传唱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蔡先生用自己的艺术人生昭示了一条不变的道理:艺术,既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度体验、深入思考与深切表达。
今年蔡先生年方八十,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以艺术向人民汇报,向祖国汇报,既是其人生大事,也是美术界之乐事。
这告诉人们,坚持理想信念的艺术追求,坚持人民至上的艺术创作,终将为人民所喜爱。
我们祝愿八零后的您更有朝气、更有干劲,艺术之树常青!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2日-2024年11月22日展览地点:1、8、9 号厅
- 09
天地情怀——刘亚江油画作品展
亚江天生有一个长歌的灵魂,其绘画从长歌中喷涌。喷涌如一场烈火,燃烧自己的心血,映显出自己的灵魂。看他的画,英雄、男人、女人、母亲、少女、小伙儿、骏马、羔羊……都是他心血烈火中永生的形象,带着灰蒙蒙的灰烬,风尘仆仆,屹立于苍天大地,温暖、平静、朴厚、真实、自然、雄伟,在黎明和傍晚走向遥远,走向天边。
艺术在此,是亚江的神殿。他默默朝拜晨曦的曙光,英雄的起步,母亲的慈祥,与天地神奇的化育;听从长调的呼唤,拥抱草原文化的人、马、世界。他的画在太阳掠过的地方,仍闪烁着苍凉的辉煌。一场场秋冬的美、饱经风霜的美、孤寂凄凉的美、慈悲为怀的美、古老信仰的美,亚江以古典油画的庄严,试图挖掘、表现生命的意义和境界。
蒙古歌王哈扎布称他为“有理想的青年”,并赐他一个蒙语名字“呼斯乐”,意在称赞他灵魂高远。他以蒙古族最古老的长调,把亚江引入草原文化的天道,激活了亚江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人生理想。
据亚江自己讲,他六岁时,听到东方红的长调“赞歌”后,激动不已,灵魂瞬间被带走。神奇!长大后,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上学期间,他潜心钻研,以东方美神的眼睛发现感知辽阔草原的原神。
2004年的一天,亚江为哈扎布老师唱了他学习的长调,老人听着听着,泪水不禁在脸上流淌……或许听见了亚江心底悲天悯人的天然鸣唱,他们的灵魂因相遇而相泣。艺术家灵魂深处的生活是常人看不到的、非现实的。歌王的长调是养育亚江生命的甘露,他会让亚江的绘画,一口气穿越古今、跨越四海、悲鸣九天,从而更加绵长、深厚、情柔、自然,势如万马奔腾,静如鹰翔九霄。
亚江从中不断超越自己。目前他的绘画作品,已经从静态描绘,走向动态表现,甚至用油画刀刮出几匹骏马的奔腾之势,大有东方恍惚混沌之美。惚兮恍兮,那是天马行空的自由,也是逍遥游的长歌。亚江生于湖南楚地,应属楚人后裔。楚人确信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祝融的嫡嗣。火神昭显天地光明,给人间与万物温暖。岁月悠悠,天道酬勤。我相信亚江会将楚文化的浪漫骚韵与草原文化的神秘元神,在真、善、美中融会贯通,让自己的艺术在当代更加深远和广大。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2日-2024年11月22日展览地点:6 号厅
- 10
無境——宁钢陶瓷艺术作品展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教育的工作者,我很荣幸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呈现此次展览。这不仅是一场有关于陶瓷艺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旅程的分享。从我开始接触陶瓷艺术的那一刻起,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便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合,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展览题目中的“無境”二字蕴含了我对陶瓷与人生意蕴的双重理解。在创作中,我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与形式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无形的,又是无限的,是心灵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一种无边界的对话与融合。“無境”不仅象征着我对艺术创作无限可能性的探索,更表达了我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追求。
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文化成果之一,因此,每一块泥土在中国陶艺家的手中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我们承担着将这一经典文化传承与发扬下去的重要使命。每一次创作,都是我对自然、对生活、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
这些作品使用了高温颜色釉、粉彩综合装饰、三彩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它们有着不同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不仅能够细腻地表达我的艺术感想,更以其纯粹绚烂的视觉效果,让我把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想透过坚硬的瓷质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此外,展览中还包括现代陶艺作品和传统技法的表现。现代陶艺作品体现了我对当代艺术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这些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扭曲造型,突破细腻表面的创新材料处理,都是对现代陶艺可能性的摸索结果,当我将从小学习的传统技法融入其中时,中国陶瓷艺术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展现手法。
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激发对陶艺、对艺术、甚至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在这片静谧的展览空间里,我期待观者能放慢脚步,游走于每一件作品之间,感受我想要通过它们叙述的有关于中国陶瓷的梦想与未来。
我要感谢每一位观者的到来,感谢您对艺术的支持与热爱。希望这次展览能带给您美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2日-2024年11月22日展览地点:7 号厅
- 11
我看见的-王彦文油画作品展
在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性与意象性,和对于油画本体属性的开掘与探索,一直是现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油画家王彦文就是在这一路向上执著前行的一位画者与行者。
作为在油画创作之路上勤奋耕耘的艺术家,王彦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转益多师于多位央美先生,在后来的创作经历中,他多次往返德国、奥地利、波兰、荷兰、俄罗斯诸国进行艺术交流、讲学与写生创作活动,和诸多密切交流的欧洲油画家都成为了心灵相通的好友。这一点我们从他为这些异域同行所画的不乏亲切、诙谐之风的肖像画便可会心感受。在多年来的油画创作研究历程中,他将油画的写意性风格和艺术语言的意象表达作为一以贯之的母题,这也使得他笔下的油画意象人物和风景,总是充满着某种纯粹而外放的“写”的味道,沉浸在一种热烈的阳光感之中。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葱郁的树林还是沧桑的古堡,无论是晴朗的碧空还是沉郁的黄昏,在具象的“形”和无形的“意”之间,他将对于光色的表达,融于大色块大笔触的表现形式和对于纯色的大胆运用,以跃动笔触的堆叠与涂抹,强化着表现性油画语言的质感与厚度,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东北地域文化特有的沉厚、粗砺与炽热。
正如其师苏高礼先生的评价,王彦文的创作作为“一种触动心灵的表达和表现”,“不仅是人物还是风景,从写实到表现,有了质的转换,他找到了个人语言的出路。”正是这样一种“触动”和“转换”,使王彦文的油画创作贮存着泥土与熏风的味道,也浸润着尘世与人性的温度。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2日-2024年11月22日展览地点:3 号厅
- 12
雄浑与畅响——吴正斌绘画作品展
吴正斌先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1982年创作的油画作品《阳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由于工作需要,从1983年开始,他在广州美院教授水彩,因而,他的水彩有着强烈的油画色彩倾向,讲究色彩的微妙变化,将油画技法和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把水彩画的透明特性和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其铿锵有力的运笔,如同他的为人一样,坚定又洒脱。多年的厚积薄发,使得他在水彩领域同样颇有建树,其水彩画《轮回》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水彩画《轮回》、《圣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广州美术学院有着画水彩画的传统,是全国唯一没有画水彩断代的美术院校,从李铁夫,王肇民,胡钜湛,吴正斌,等等,一代代人孜孜不倦努力,将水彩画这门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吴正斌教授是广州美术学院第一个精品课程的组建者,除了个人创作,他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地探索实践,带领年轻教师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当中的一些如今已成为中国水彩届的佼佼者。
他热衷深入生活,喜欢对景、对人物直接写生。他的人体水彩画写生尤为出色,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塑造上都令人叹为观止。多年来,他写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国的藏区,他觉得在那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独特的高原雪域地貌,绚丽的自然风光,浓艳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斑斓色彩,让他一次次流连忘返。从1986年起,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到藏区去作画,三十年来一直是这样,这种坚持精神难能可贵。吴正斌教授十七次到藏区,他毫无畏惧高原恶劣的气候,钟爱大自然,对艺术的眷恋,坚持与执着,体现出吴正斌教授对艺术追求的那份淡定与从容。
最近几年,尽管他年龄已愈八十,仍然保持着一颗悠然之心,用心去观察,用情感去描绘他心目中的世界。慈祥的先生以其言行来激励后辈脚踏实地敬仰艺术,用最朴素的方式去诠释心中对艺术的那份爱。
愿先生艺术之树长青,教化之心永照。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1日-2024年11月23日展览地点:5 号厅
- 13
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
本次展览以“集成”为名,以版画为媒,汇聚了徐冰、隋建国、张晓刚、苏新平、王华祥、孟禄丁、洪浩、陈琦、冯梦波、邱志杰,10位在当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每人5件,共50件版画作品。因艺术家各自的创作背景不同,又自然关联到了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演绎了一场当代意识与传统版画基因的奇妙结合。
展览作品涵盖了铜版、石版、丝网、数码打印、水印木刻等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版画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从线刻、腐蚀、套色、美柔汀等传统技法,到照相制版、微电压印刷、机械手段、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法都有被应用。不同技法的使用既与艺术家作品表达的需求相适应,更涉及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当代艺术与数字化的时代,一种集体性的重回物质化的行动本身就非常有意味。
展览时间:2024.10.18-2024.11.24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14
闽都巧艺——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晋京展
“闽山闽水物华新”,此次展览汇聚了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类,以斑斓绚丽的漆艺、温润雅致的寿山石雕、巧夺天工的木雕与细腻入微的软木画,对福州传统工艺进行全面展现。其中,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软木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木雕(象园)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百件精心挑选的佳作,不仅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表达方式与创造力的生动诠释。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福州悠久的人文历史与匠人的卓绝智慧,或磅礴大气、彰显时代精神,或温婉动人、细述人间烟火,共同绘就了一幅幅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壮丽画卷。
本次展览分为“漆彩华章绘闽都”“天遗瑰宝生闽中”“精镂细刻映三山”“巧工细琢耀左海”四个单元,愿观众在其中深入领略传统工艺美术的雅致与魅力,留下独属于福州的美好记忆。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23日-2024年11月24日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四层南侧4展厅
- 15
再山海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1日-2024年11月24日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
- 16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22日-2024年11月24日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17
新疆土陶艺术展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新疆地区与中原的交往交流交融,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彩陶、玉石、丝绸等中华文明象征物,把中原和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紧紧连在一起。
展览时间:2024.09.09-2024.11.24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层北侧5号展厅
- 18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回顾与展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将于2024年11月8日隆重举办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60周年庆典(工业设计专业设立60年、工业设计系更名40年)!
这六十载的光辉历程,不仅是工业设计系茁壮成长、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工业设计事业崛起与壮大的生动缩影。清华美院数代工业设计人秉承创新精神,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庆典活动开幕式将诚邀相关部门领导、兄弟院校代表、产业界专家、工业设计系的老教师们、以及历届校友与在校师生,共同回顾往昔辉煌,展望未来发展。
开幕式后,将举办以“设计梦想未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同期将举办校友作品展,展览主题为“行胜于言”,全面展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历届校友的杰出设计成果。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1月25日,分为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与展示设计三大展区。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8日-2024年11月25日展览地点:清华美院B区学院美术馆
- 19
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
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270余件展品以 “森山漫录” “平安物语” “闲情散记” “池趣琐话” “海天麟爪” “梦游吟草” 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先生,在六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十二生肖与黄永玉先生,并行艺术作品的脉络和文化溯源的脉络。
展览时间: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 20
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
著名画家陈危冰以独创的“田园山水画”著称,他的系列田园山水画佳作近年来引起当代中国画坛的瞩目。11月21日,由中国画学会学术支持,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市文联、民进苏州市委员会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苏州市美术家协会、苏州民进书画院、苏州美术院承办的“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精彩亮相。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1日-2024年12月01日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 21
五光十色——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
颜色釉瓷是指主要以釉的质地和呈色作为装饰的瓷器。本次展览共呈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约120件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将十种釉色按五大色釉体系分为五个单元,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颜色釉瓷之美和陶瓷匠人的智慧。
展览时间:2024.02.15-2024.12.01展览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 22
沧海撷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
该展览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自1960年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珍藏文物展,共呈现超过170件(套)展品,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分为五个单元,前四单元分别介绍瓷器、玉器、青铜器和书画类展品,第五单元特别致敬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做出的贡献。
展览时间:2024.02.15-2024.12.01展览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 23
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
刺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为当代人们展开了一幅绮丽缤纷的时空长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刺绣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承载了秩序与民间生活之美。欣赏画绣与生活实用品构成中华民族刺绣美的文化功能,形成了以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为代表,众绣迭兴、多姿多彩的技艺风貌。
展览时间:2024.10.18-2024.12.02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六层南侧12展厅
- 24
汇聚磅礴力量 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8日-2024年12月04日展览地点:厦门市美术馆一楼
- 25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霜叶如花——王伟平花鸟画展
深秋的北京,层林尽染,缤纷繁华。此次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展出当代花鸟画家王伟平近年创作的部分精品,以“霜叶如花”为主题,既顺应时令,又呈现画家艺路心境,意蕴深长。
王伟平的花鸟画以吴门画派为根基,溯流问源,直追宋元,其中,对青藤、白阳、石涛尤为专注。王伟平“师古”既重法,更重理,在倾心追摹点画笔墨的同时,悉心体察画理脉络,体悟对“六法”“以书入画”“观物之生”等认知,营造文化积累,从而不断坚定守正的心志。他主编出版《梅》《兰》《竹》《菊》,梳理传统花鸟画的基本元素,追寻中国画的本质属性。他坚定中国画“诗书画印”综合传承,不以画而画,而是坚守“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的理念,在日积月累中而“师古守正”。
笔墨当随时代。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抒发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个画家理想与责任的展现,也是其形成个性风格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王伟平在“师古”中不断创新,探索传统花鸟画的现实意象和未来方向。
王伟平的艺术视野开阔,山间田头、墙角篱边,拾来皆成风景,花草树木在他的笔墨语言中充满生机。他营造的画面清朗旷正,能量充沛。因此,本次展览给观众带来了具有时代气息的花鸟画新景象。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8日-2024年12月06日展览地点:10 号厅
- 26
文以化人——刘波肖像画作品展
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及,《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对待孔子的这种心态,恐怕也是许多读书人追慕先贤的一种常态。
对于画家兼学者的刘波而言,自少至今,性嗜书而擅写真,每有会意,辄笔录以存,对于书中提及的人物,则心向往之,常常心摹手追,在笔记本上随时勾摹品评。十数年积箧,不觉已有数十册之多。这是一个画家兼学人的日常。近年敏求锐进,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先贤造像130余幅,真人大小,水墨造像,诗词以颂道德文章,取我国古代“画赞”的意涵,别开生面。
本次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选取刘波日常笔记中的手稿若干,以及创作的近现代人物肖像十余幅,可以看出他在造型、笔墨之外,在画面整体意境呈现中的匠心。人物放笔直取,保留了绘画的即时性,近速写而又有精审的画面安排。此外,展柜中还有他不同时期的文稿、笔记、诗稿、画稿以及出版物等,展示一个学者艺术家多方面的修养和创造力。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滋养,离不开千百年来古圣先贤在绘画语言上积层性发展的启示,也应该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精神维度,体现他们关注中国的发展、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画幅不在大小,展品不在多少,中国美术馆系列学术邀请展,旨在倡导一种价值,那就是艺术不仅仅注重外在的表达,更应该深挖内在的潜能。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8日-2024年12月06日展览地点:11 号厅
- 27
俄罗斯的心灵——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绘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4.09.25-2024.12.08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厅
- 28
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应“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由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的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展览共分“人与神:信仰与仪式”“人与人:权力与情感”“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四个单元,共展出200件(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
展览时间:2024.09.28-2024.12.15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
- 29
“安善萃锦—四时书房”中式生活美学展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里加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通过“雪霁堂”“花相斋”“风和轩”“月下庐”四个展示空间构筑成一组“四时书房”生活体验场景,展现中国人一年四季的传统生活美学。展览是“恭王府安善堂”传统生活美学馆海外巡展的第一站。
展览时间:2024年09月25日-2024年12月15日展览地点:拉脱维亚里加中国文化中心
- 30
九畹华姿——梅兰芳戏曲表演手势展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主办。适值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恭王府博物馆与梅兰芳纪念馆聚焦梅兰芳表演艺术中的手势艺术,结合文物文献及当代以梅兰芳手势为主题的再创作作品,展现梅兰芳情思起伏、气韵万千的手势艺术之美,彰显京剧神韵与中国气派。
展览时间:2024.09.12-2024.12.15展览地点:恭王府乐道堂
- 31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奔流不息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别具一格的荆楚文化则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江汉平原上曾经出现的曾国和楚国,更以璀璨的物质文化,描绘了中国青铜时代晚期极为精彩的篇章。自曾侯乙墓发现四十多年以来,江汉平原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凸显了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关枢之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地位。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承办。展览分“南公封国”“楚祀八百”和“惊采绝艳”三个单元,精选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两百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一系列材质、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被誉为“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工艺精湛华美的曾侯乙铜鉴缶、青铜鹿角立鹤、闻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剑、薄如蝉翼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袖等曾楚艺术瑰宝,展现了曾、楚两个诸侯王国的悠久历史和瑰丽艺术,体现了最新考古学术成果。
凤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圣动物之一,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是本次展览中常见的形象。展品中大量生动的凤鸟形象,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衷心希望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能够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古代辉煌的青铜文化,在欣赏中国古代技术与艺术智慧结晶的同时,切身感受荆楚文化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求变精神和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奋发图强精神,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展览时间:2024.09.14-2024.12.16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
- 32
绿满京华 美美与共——首都园林绿化75年成就展
此次展览通过历史档案、动植物标本、植树造林工具、老照片、影像资料、科技展项等200余件(套)展品,从“植树造林 旧貌新颜”“森林环绕 生态友好”“园林卓峙 蔚然成风”“科技赋能 勇攀高峰”“生物多样 葳蕤生香”“花园城市 森拥园簇”六部分,以时代历程为叙事脉络,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园林绿化重大历史事件和成果。描绘北京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时代意韵,记录光辉历程中的岁月流金,展现了以绿为底的首都壮美生态画卷。
展览时间:2024.10.22-2024.12.22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一号及二号主题展厅
- 33
到公园去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学东渐之风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受到了西方“公园”理念的冲击。此时,“公园”作为欧洲“公共性”觉醒的产物首次引入中国,打开了开放人士的视野,在与民主进步人士的思想相融合后,推动了“公园开放运动”的生发和壮大。
此次展览通过老照片、历史档案、老票证、视频资料等200余件展品资料,展示老北京城市风貌和公园开放演进历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我国不断民主、开放,日益走向富强的发展历程。
展览时间:2024.10.22-2024.12.22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四号主题展厅
- 34
「年轮」(GROWTH RINGS)
本次展览以“年轮”为主题,汇集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建筑师、诗人、记者、教育者等不同职业女性的创作实践。从青涩的探索到成熟的沉思,从迷茫的追问到坚定的表达,展览希望以学术的严谨性和诗意的浪漫,来展现女性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处境与思考,探讨女性是如何刻画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如何在各自领域中与时间对话。进一步地,通过贯穿与艺术家生理年龄相对应的历史时刻,展览试图建构一个微观(个体)层次的总体史,在个体的微光下,细细勾勒不同生命叙事间交织的韵律。
展览时间:2024.09.28-2024.12.28展览地点:北京树美术馆
- 35
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经典作品展
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我们选择了中国美术馆馆藏中能反映传统绘画主脉、体现道统传承的作品。其题材,覆盖山水、花鸟、人物;其技法,包含写意、工笔;其类型,涵括文人画、院体画。希望观众见微知著,能从中看到前贤传承过程中的守正、创新、发展、集大成、致高远,深刻体会传承对中华文脉延续至今所发挥的不朽价值和磅礴力量!
展览时间:2023年05月23日-2024年12月30日展览地点:藏宝阁
- 36
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
“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如毯,海洋如盘”,京津冀是中国地貌类型最齐全的地区。独特的山川地...
展览时间:2024年05月18日-2024年12月31日展览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层十一号展厅、十二号展厅
- 37
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
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林、吴这两位留学法国的现代中国艺术大师举办展览,精选绘画作品140余幅,以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览时间: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二层展厅
- 38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展览时间: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 39
小国巨制:西周早期噩侯四器
“小国巨制:西周早期噩侯四器”特展,展示了随州市博物馆所藏的羊子山噩侯墓全部青铜器及部分叶家山曾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共51件,其中85%为一级文物。展览以约3000年前西周早期噩侯墓出土的神面四器为核心,按照青铜器的形态和功能,呈现了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和车马饰五大类别,全面展现了当时的经典礼器。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青铜器精美的造型、复杂的工艺和多样的装饰风格,还能进一步了解青铜艺术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轨迹。展览同时揭示了东西方青铜技术的差异,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在青铜艺术领域中的独特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展览时间:2024.09.12-2025.01.05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3号展厅
- 40
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文化(1780-2024)
展览作为恭王府精雅生活对话当代中国时尚的首个主题大展,以恭王府的建筑场景为线索,以服装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时尚解读。共打造“京华入梦”“王府风雅”“金色盛装”“精雅新声”四个核心章节,通过情景化演绎一一呈现。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9日-2025年01月05日展览地点: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 41
千载流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大运河主题书画展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01日-2025年01月05日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圆厅 2、3 层
- 42
水木艺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推介展
2024年6月,为落实《清华大学美育实施方案》,教务处提出“美育沁润”教学楼美育展览计划,旨在根据学校相关教学楼空间的在地条件,组织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师生艺术作品进行常态化展出及配饰,以美化公共环境,增加空间美学体验和美育的感召力。
美术学院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优势,丰富校园美育资源,加强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由美术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策划、组织了本次展览。这是以美术学院博士生为主的研究生作品在校内公共教学空间进行推介展出的首次尝试,共挑选了24位研究生的33幅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及雕塑等多个专业,体现了我院美术学科研究生们的深厚专业素养、多维视角和勃发的创作激情,也展示了当代艺术语言的多样魅力。作品色调尺度的布展结合了空间育人的动线关系,在作品说明中增加了对于画种与发展历史的科普,增加阅读的维度,结合感官体验与知识性,期待以此塑造美育在清华校园内的新动力。
以后该项工作将常态化开展,定期更换展示内容。同时,将逐步延展到其他主要教学楼和公共空间。这也对美院学生培养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以此鼓励学生提高专业水平、服务学校美育,并增强自信心。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5日-2025年02月03日展览地点:建华楼(经管新楼)三层长廊
- 43
墨韵文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
广东背依五岭,面临南海,自古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既融汇中原、荆楚、吴越等其他地方文化,又接受域外异质文化,并在与之碰撞的过程中包容南北、蓄纳中西。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熔铸成博大灿烂的文化特质,孕育了丰富多元的艺术资源。
南宋以降,随着经济开发的南移,岭南文化也得到长足发展。至明代,陈献章的白沙心学开启心学先河,并以其贵疑重悟的思想和洒脱自然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风尚。岭南文人游宦各地也渐多,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清代以后,不少能臣干吏赴粤任职,大兴文教,考据金石,交游雅集,带动了粤地书画的发展。并且,经济繁荣下的广东行商开始大量收购历代文物,书画鉴藏之风炽热不衰,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书画家,他们既取法传统,又融会贯通,并常以岭南风物入画,工写兼擅,雅俗共赏。
长期以来,中国美术馆与全国各省市文化机构携手共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事业发展。中国美术馆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有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2023年,“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就得到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支持。此次展览,既是“墨韵文脉”系列展览的延续,也是双方的又一次合作。
2017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对广东近百年美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展示。而此次展览展出的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48件(套),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明清时期粤地书画家的佳作以及粤藏明清书画的基本面貌,体现出岭南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旨趣。
希望此次展览,不仅为观众领略广东明清书画,感受广东地域风情带来新的艺术体验,更让“墨韵文脉”绵延赓续,不断生发新的文化活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2024年11月
前言二
2024年,中国美术馆邀请广州艺术博物院联袂举办“墨韵文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展览依托于广州艺术博物院丰富的藏品资源,以展品为媒介,围绕“墨韵文脉”这一主题,向观众讲述岭南古代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因而,此次的展品不单有岭南明清时期优秀书画家的佳作,还有粤藏古代各地名家名作——它们曾是岭南艺术家们学习传统艺术的经典范本。展览亦是从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岭南古代艺术家是如何传承传统艺术,又是如何转化和创新。
几年前“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让公众全面了解广东美术近一百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此次展览像是“百年大展”的“前传”,展现了古代岭南人独特的艺术趣味和文化个性——这亦是广东在近代以后形成自由、开放、多元艺术气象的重要内因。
在此,我非常感谢中国美术馆的邀请,感谢中国美术馆一直以来对广东美术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此次展览能带给公众一次美妙的艺术体验。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9日-2025年02月16日展览地点:19、20、21 号厅
- 44
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2日-2025年02月16日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14号展厅
- 45
童画恭王府——恭王府博物馆青少年美育成果展
展览精选150幅馆校合作的优秀美育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为观众呈现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恭王府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窥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感受青少年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的无限可能。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31日-2025年02月28日展览地点:嘉乐堂
- 46
贝纳维内:超越观念与物质
展览时间:2024.09.28-2025.02.28展览地点:凤凰中心
- 47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红菜汤、黑面包、格瓦斯……您喜欢的俄罗斯美食有哪些?广阔的俄罗斯拥有怎样的饮食文化?他们的博物馆收藏了怎样的民族饮食历史?
2024年11月21日,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珍藏,将带着“美味”的记忆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启“中俄文化年”的展览交流之旅。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的收藏宝库,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这次“做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既有体现俄罗斯人民饮食传统的日用器具,也有皇家筵席上光彩夺目的精美艺术品。您将看到俄罗斯人民对待传统食材的珍视,也将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热情好客的性格在宴请中的体现,直观感受物候、宗教、历史和外来文化对俄罗斯饮食的影响和改造,直至将日常的饮食升华为生活的艺术,成为凝练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喜爱美食、热情好客的民族,广受欢迎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这次迎来了俄罗斯“邻居”,两个展览手拉手等您来发现。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1日-2025年03月16日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 10 展厅
- 48
金色时节:2024首届雕塑大展
展览时间:2024.09.22-2025.03.22展览地点:中国宋庄艺术市集
- 49
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本次展览以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旷世之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为中心,借由文物修复师的视角,通过“光的觉醒”“修复时光”“互鉴之光”三个板块,从多重维度带领观众走进卡拉瓦乔的世界,让观众在杰出艺术作品的前世今生中,感悟艺术作品的修复之美、新生之美、交融之美。展览还运用VR技术,制作包括《正在写字的圣杰罗姆》《捧果篮的男孩》《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等作品在内的VR影像,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卡拉瓦乔的艺术与时代。
阐释艺术品修复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物质形态的保存上,更在于为深入探究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宝贵机会。而针对艺术品展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拓宽着艺术品的内涵和外延,焕活了艺术家的思想精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8日-2025年03月31日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 3 展厅
- 50
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
展览时间:2024.10.01-2025.03.31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5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现代中国美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秉承“兼容并蓄,继古开今”的学术理念,在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及艺术品收藏方面鼎力践行,以期实现特有的美术史叙事。 建校百年来,始自北平艺专的中央美术学院及所属美术馆一直持续、有序开展经典艺术品收藏工作,目前拥有各类藏品2万余件,涉及古今、兼顾中西。藏品种类丰富,囊括了各个美术领域,藏有古今名家大师的众多作品,形成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序列、近现代中国美术收藏序列以及中央美院教师与学生作品收藏序列等多个收藏。本次正式推出馆藏长期陈列,以馆藏经典作品构成中国美术历史发展的呈现,是活化美术馆藏的学术探索,也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历史面貌、美育资源以及艺术教学、研究的核心价值。 20世纪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美术学院自始至今都参与其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其师生参与创作大量经典作品,在现代中国的美术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陈列选取馆藏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200余件,以时间为主线,分为1900-1949、1950-1976、1977-2000三个板块,呈现了百年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 美术作品是时代的记忆,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时代基因,是我们触摸历史的视觉镜像,观众可通过展览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艺术探索以及作品呈现的时代面貌。
展览时间:2024.07.23-2025.04.20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52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希腊文化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联袂推出,展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展览通过“寻美,永恒的主题”“爱美,不变的天性”“镌美,卓越的塑造”“美,无尽的求索”四个单元,从古希腊充满艺术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别致的妆容服饰,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体雕塑,再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纪近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希腊对“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展现了“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观众对“美”之于人类的特殊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06日-2025年06月05日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 1 南 2 展厅
- 53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
展览时间:2024.06.07-2025.06.07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六层北侧展厅
- 54
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
本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协办。
展览时间:展览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